8.26.2021

2021.08.26

 



1.
2021.05.24
台灣在2021.05.19升級為三級警戒,截至今日全球感染covid-19人口為一億六千萬人,台灣確診總數來到4917。

2021.06.15
台北進入新冠肺炎三級警戒,至今已經快要一個月,我才能在這裡寫下這些文字。終於了解社交距離與封鎖對於生活的影響巨大,已完全可以理解,為何看見許多歐洲人與美國人無法繼續關在家裡,無所不用其極外出的心情。

每天變得都ㄧ樣,無論晴朗或雨天,如何在沒有差別中分辨自己的心,是老天爺的考驗。


2021.08.25
迎來睽違三個多月的零確診,想好好整理這段時間的心情,但依然感到紊亂,這段時間看了大量的劇,讀了一些書,內在充實卻又在一些瞬間感到空虛無比,整理還需要時間。





2.
三級警戒下,folks改作只開十點到下午兩點的外帶,這樣的模式持續幾天(中間還休息了三天)之後,我漸漸開始感到心裡有股說不出的怨氣。更多是對自己吧,明明這樣的營業模式符合已經過勞ㄧ年多的我嚮往的休息,卻又因為這不是自己所選擇的,而感到被剝奪。內心因此覺得自己真的非常犯賤。

記得某天下午Sean來外帶,我和他在店裡稍微閒聊一下(都有戴口罩)(為何我需要這樣註解呢?)有一位小姐就站在外頭,想等我們聊完之後再進來,這讓我感到很沮喪,當然不怪她,但深深意識到,人與人之間最直覺的善意,在看不見的病毒下漸漸崩解。





3.
和涵涵一起去卓新沙龍聽張潔平的講座,我一直非常喜歡她的文筆,是我心中溫柔與理性平衡報導的代表。這次聽到她談到端傳媒的《大雪之後,歸來的人》中,因為受訪者與家屬的傷痛與尚未準備好,因此編輯刻意留下了讓讀者也能意識到的留白,讓讀者知道「這裡有話沒有說,但這樣的沒說也是當下的真實。」我非常地感動與震撼。

她也提到她一直希望的,是改變故事—記者—讀者的平面傳達,而是立體的讀者與記者,一同面對故事的三角形。




4.
看了已故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《像戀人ㄧ樣》,這是一部需要耐心的電影,尤其對於疫情後的小螢幕時期。看完後非常感動又感傷,好像感受得到那故事後的寂寞,電影結尾不斷發出微波爐“已完成微波”的警示聲,餐飲業的我非常熟悉,也因此了解導演不放過任何細節的提示,雖是電影,但如此接近真實。

在疫情期間看完所有楊德昌的電影,阿巴斯的電影是我認為味道最接近楊德昌的當代導演。好喜歡好喜歡。




5.
疫情期間,有些朋友會私訊詢問是否有宅配咖啡豆的服務,我其實非常謝謝這些朋友,他們不怕麻煩地開啟另一種服務模式。若是在雙北的訂單,有空的話會在打烊之後親自送去,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歷,騎車去一些從未去過的地方,想像著他們在這裡生活的模樣。而我也會在包裹裡放一些點心,希望會成為在打開包裹時,一個小小的驚喜。

騎車穿越台北的時間,通常夠聽四十分鐘左右的專輯,發現音樂會能將人暫時從這不自由的焦慮中拉出來,到一個純粹的聽覺空間,身旁的風景只留下流動的必要性,心靈沈浸在旋律和節奏。然後音樂結束,寂靜將你輕輕地放回煩惱。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